這部紀錄片型態的電影在柏林影展期間播映,於二月二十八日正式上映。不願意在德國付錢看電影的我,衝著柏林愛樂和亞洲的組合,因為擔心不會出DVD,所以就揣著7.5歐元衝去看了。

亞洲行只是個舞台,電影主要是在表現每一個樂團成員心靈上的成長與衝擊。偶而放進一些亞洲背景,團員幾乎連當地地名都沒提過。只記得有個人說,香港有幾百種蝴蝶,德國只有一百多種。除此之外,北京、上海、首爾、東京、台北、香港,中國、韓國、日本、台灣,這樣的地名未曾被提起。

衝擊,一定有,但是我得說,德國人還是德國人(或是不管來自哪個歐洲國家)。竟然請人寄來了腳踏車,在香港車陣中鑽東鑽西,在電影裡面看來很有趣。即使以觀光客來說,仍然是個特殊的舉動,也會有不同一般的感受。但對我來說,這些人是在香港看看,無意探頭看看香港文化,否則應該會捨去德國人最愛的自行車,試試看香港的「叮叮」。我想他們比較愛大自然吧,不習慣香港這樣的大城市。德國人。

有不少樂手對著鏡頭坦白了自己的問題。有些不善與人相處,人緣不佳,自我定位模糊,感覺不到被愛。在樂器中,他們找到了自己,被肯定,被愛。我邊看邊笑,難道柏林愛樂是收容宅宅和問題兒童的地方?那麼音樂是工具,他們真的愛音樂嗎?希望是的。

有位團員曾坦白,小時候每每被爸媽帶去聽交響音樂會,總是會睡著。但是自己身在其中,才發現交響樂多麼有趣。想到以前國樂團也有一些同學,雖然喜歡練,倒不是特別愛聽國樂。原來國際知名的柏林愛樂,也有這樣的人?可以和別人一起演奏,就是一種樂趣。「妳何必那麼辛苦?沒人聽得到妳的聲音呀」一位柏林愛樂女團員的先生曾經如此說。呵呵,他說的沒錯,也不知道我會為什麼樂在其中。

台灣樂迷熱情依舊,團員們一直以為,古典樂不會有這樣熱情的觀眾。讓他們看到了,古典樂可以不輸搖滾明星。好像是指揮說的吧,他覺得這不是愛,而是台灣樂迷一種急切想要與他們溝通的心情。我大致同意,畢竟我也曾經坐在中正紀念堂前廣場,聆聽倫敦交響樂團的演出。除了在主持人的帶動下,跟著喊「welcome to taiwan」之外,我沒有隨著大家又吼又叫。但我可以說,不是每個有如此瘋狂表現的粉絲,都曾經聽過多張柏林愛樂的專輯,有一些可能還從未聽過指揮的名字。儘管如此,仍可見到團員樂在其中,難得情緒被當地民眾影響,而不只是旅行本身。

藉著這部電影,也得以一窺指揮Simon Rattle帶著樂團排練。演奏現代的曲目,讓這個世界頂級樂團也跟我們一樣,在排練的時候拼命調拍子。Rattle先生操著純正的英國口音,德語和英語互相摻雜著帶團,帶團口氣相當溫和,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對象是問題兒童...呃,不,我的意思是,對象都是一方高手,理應不必太兇。原來大師級的指揮家,排練的時候還是要當老師,耐心地教曲子呀。跟著Rattle先生練團,似乎會是相當有趣的經驗。

片中語言以德語和英語為主,說德語時帶英文字幕,這對我來說相當困擾,甚至可能比不帶字幕更甚。兩者都不是我的母語,英文比德文好,但是閱讀比聆聽慢,造成耳朵先聽到德文,準備以德文接收資訊,眼睛看到英文字幕,覺得應該要看字幕,結果兩者都看/聽不懂。希望會出DVD,到時候徹底用耳朵聽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rhugirl1213 的頭像
    erhugirl1213

    倪小明香腸國日記

    erhugirl12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